top of page

八東病房-影片播映及導演映後座談

"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八東病樓,住著許多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及照顧她/他們的外籍勞工,小小的病房有生老病死的無常與必然,有離鄉背井的憂傷和期盼,一個小小的空間,承載了人生的諸多故事。

803號房住的是麗莎和任爺爺,805號房住的是阿英和魏爺爺,以及鄰床的羅莉和周爺爺。麗莎、阿英、羅莉三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/島嶼,因著各自不同的理由,讓她們決定遠離自己的家鄉,來到這裡。

每天她們幫各自的爺爺灌食、餵藥、抽痰、換尿布、按摩..,漫漫長日與遙遠的思念,而她們在這份工作裡付出的,不只是勞動力,還有著其他更多的東西......"--紀錄片「八東病房」介紹

本次紀錄片放映及映後講座,播放紀錄片「八東病房」並請到拍攝本片的黃惠偵導演與同學們座談。

針對紀錄片中內容,有同學因家中與片中相似的人生經驗(至醫院照護親屬),而產生共鳴。

付出的不只是勞動力

片中的其中一位看護麗莎負責照護已經失能的爺爺,她必須待在小小的病房內時時刻刻注意的爺爺的病情,並在爺爺咳嗽時為爺爺抽痰。平常沒有甚麼時間可以擁有自由,也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和休閒。

但說來諷刺,在爺爺病逝後的告別式麗莎卻哭得比任何一位家屬還要難過。

雖然他們沒有血緣關係,但在幾年來的照護彼此已成為彼此生命經驗中的一部份。

在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中,和麗莎一樣的家事服務移工們付出的不僅是勞力,更是付出了自己的情感。

雖然在爺爺逝世後麗莎幸運的轉換雇主繼續照護另外一位阿嬤,表面上就如契約一樣冰冷且直接,但在背後曾經發生的故事又有誰去理解和傾聽?

移工扮演多重角色 不只是移工

導演並在與同學問答中提到,移工在大部分人眼中往往就是移工,是勞動力的代名詞,但其實在其他場合他們和我們一樣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。可能是兒子的爸爸媽媽、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、或單純想改善家境或存錢完成夢想的人。當他們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,扮演的是台灣經濟和家事服務的推手,那我們何嘗不能多去同理,並做到友善的對待及給予友善的環境呢?

共創《互鄉誌》

移/民工與在地人的友善故事與傳播賦權

建立一個能夠訴說東協廣場作為外地人與本地人「互為故鄉」的故事平台-《互鄉誌》。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SEAT 南方時驗室

© 2017 by Seaco-workers NCNU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​東南亞在台灣:社區發展與社會關係

以人權、多元文化主義為價值理念,以東協廣場為具體的社會場域
進行社區和社會關係的問題發現,並進行知識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
bottom of page